🎙️ Podcast#58|HSK 3-4 | 赢了道理,还是输了关系? | Win the Argument or Win at Life?

Welcome to Chinese Daily Podcast | 每天中文 blog.

📌 目录 / Table of contents

🎧 音频 / Audio

📝 简介 / Introduction & Timestamp

Have you ever won an argument but felt like you lost something more important? In this episode, our hosts discuss the profound difference between being right and being wise. They explore why "yielding" (退让) is often a greater sign of strength than winning a debate, using personal stories about work and family to illustrate this deep-seated cultural wisdom. It's a fantastic lesson in communication, relationships, and personal growth.

Timestamp:

  • 00:00 - Intro: The emotional cost of winning an argument.
  • 01:27 - The core dilemma: "You won the point, but lost the mood and the relationship."
  • 03:35 - A personal story: Arguing with mom over the "correct" way to cook.
  • 07:44 - A practical framework: How to decide when to yield by distinguishing "principle" vs. "non-principle" issues.
  • 10:21 - Language tip: How to disagree politely in Chinese without causing offense.
  • 12:40 - A beautiful metaphor: The wisdom of being like water, not ice.

✅ 要点 / Key Takeaways

  • Winning an argument isn't the same as succeeding; it can damage relationships and your own peace of mind.
  • Choosing to "yield" (退让) in non-critical situations is a sign of wisdom and strength, not weakness. It shows you prioritize harmony.
  • A useful way to navigate disagreements is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principle issues" (原则问题), which are tied to your core values, and "non-principle issues" (非原则问题), which are matters of preference.
  • Polite disagreement is a crucial skill. You can soften your message by affirming the other person first before presenting your idea (先肯定后转折).

🌏 文化注解 / Cultural Note

This episode touches on a vital concept in Chinese culture: "给面子" (gěi miànzi), which translates to "giving face." This isn't about being dishonest; it's about preserving someone's dignity and social standing. As discussed in the podcast, publicly proving someone wrong over a minor issue causes them to "lose face," which can severely damage a relationship. The wiser approach is often to let them "win" in public and discuss the matter privately and gently later. Understanding "face" is key to navigating social and professional interactions in China successfully.

📄 文本 / Transcript (Click to expand/collapse)

王雨:李明,你今天怎么了?从刚才开会回来,你就一直看着窗外,好像有心事。

李明:(叹了口气) 唉,王雨,我就是觉得有点累。

王雨:累?是工作太多了吗?最近项目确实很紧张。

李明:不是工作量的问题。是……心累。今天开会的时候,为了一个很小的技术问题,我和小张在会上争了半天。

王雨:哦?是那个关于新功能用户界面的问题吗?

李明:对,就是那个。我觉得他的方案不符合用户习惯,我的方案效率更高。我们俩都拿出很多数据和理由,想说服对方,还有部门的领导。

王雨:那最后结果呢?谁的方案被接受了?

李明:最后领导觉得我的方案更有道理,所以用了我的。

王雨:那你应该高兴啊!你赢了嘛。

李明:(摇摇头) 我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虽然最后证明我是对的,但整个会议的气氛特别紧张。会后,我在茶水间碰到小张,他也没理我,直接走开了。我觉得……我好像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失去了一个朋友或者说,至少是破坏了我们之间和谐的工作关系。

王雨:我明白你的感觉了。这就像你赢得了一场比赛,但是发现奖品并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你赢了道理,但好像输了心情和关系。

李明:对,就是这种感觉。所以我就在想,一直坚持自己是“对”的,真的那么重要吗?

王雨:这真是一个好问题。其实我们生活中,会遇到无数这样需要选择“争”还是“让”的时刻。也许我们可以聊聊这个话题?

李明:好啊。我正好也想听听你的看法。

李明:说实话,我以前不是这样的。上大学的时候,我特别喜欢跟人辩论。不管是什么话题,我都觉得一定要分出对错。

王雨:(笑) 真的吗?我完全可以想象。你逻辑这么好,肯定经常赢吧?

李明:是,大部分时候都能赢。那时候我觉得自己特别厉害,懂得很多。如果别人不同意我的观点,我就会觉得是他们错了,我必须要纠正他们。我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我,可能有点……咄咄逼人。

王雨:咄咄逼人?这个词用得很好。就是说话很有压力,让别人不舒服。

李明:对。我记得有一次,我和我最好的朋友,为了一个电影的结局到底好不好,在宿舍里吵了一个晚上。我们俩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两个人都很生气,好几天没说话。

王雨:为了一部电影?天哪,这太不值得了。

李明:是啊。现在想想,一部电影好不好,本来就是很主观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对错。我当时为什么非要让他同意我的看法呢?我赢得那个“道理”,又有什么意义呢?除了证明我比他“更懂”电影,什么也得不到。反而差点失去了一个好朋友。

王雨: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我刚开始学做饭的时候,我妈妈总是在旁边指导我。比如说,“盐应该早点放”,“这个菜要先炒那个,不能错”。

李明:(笑),中国的妈妈们好像都是这样。

王雨:是啊。我那时候刚从网上学了几个新菜,觉得自己做得很好,很现代。我妈妈一来厨房,我就觉得她说的都是老方法,不科学。我就会跟她争。我说:“妈,你看网上的美食博主都是这么做的,你那样做营养会流失的!”

李明:那你妈妈什么反应?

王雨:我妈通常就不说话了,默默地走到客厅看电视去了。然后,那一顿饭,我们俩吃得都很沉默。后来我才明白,我妈妈不是想跟我争论谁的烹饪方法更科学。她只是想参与我的生活,想和我一起做点事情,关心我。我当时只想着证明我的方法“对”,完全没看到她心里的爱和一点点失落。

李明:你说得对。我们常常太专注于事情本身的对错,而忽略了说话的人,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我们赢了道理,但是可能输了和家人朋友之间的那种温暖的感觉。

王雨:是啊,那种感觉是再多“对”的道理也换不回来的。

李明:所以,后来你是怎么改变的呢?你和你妈妈在厨房里的“战争”结束了吗?

王雨:(笑) 结束了。有一次,她又来教我怎么做红烧肉。她说糖要先炒,颜色才好看。我记得我看的菜谱是后放糖。我本来张开嘴就想反驳她……

李明:但是你没有?

王雨:嗯,我停住了。我看着妈妈有点花白的头发,突然觉得,一盘红烧肉的颜色好不好看,真的那么重要吗?让她开心,不是比什么都重要吗?

李明:所以你听了她的?

王雨:对。我就笑着说:“妈,还是你厉害,我都不知道这个诀窍。你来教我吧。” 你知道吗,我妈妈当时一下子就笑了,特别开心。她一边炒菜一边给我讲她年轻时候做饭的故事。那个下午,我们厨房里的气氛特别好。而且,说实话,她做的红烧肉确实比我的好吃。

李明:(笑),所以你不仅赢得了和谐的母女关系,还学到了真正的美食秘诀。

王雨:没错!从那以后我就明白了,“让”一步,不代表我输了,也不代表我笨,或者我没有自己的想法。它只代表,在那一刻,我認為我們的關係比那个“对错”更重要。这是一种选择,一种智慧。

李明:我非常同意。这让我想起工作中的事情。就像今天我和小张的争论。我们的目标其实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产品更好。可能我的方法效率高5%,他的方法用户体验好5%,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如果我当时能退一步说:“小张,你的想法也很好,提醒了我一些我没考虑到的地方。我们能不能把两个方案结合一下?” 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

王雨:对!那样的话,你们就不是对手,而是真正的队友了。他会觉得你尊重他,你们可以一起把事情做得更好。

李明:是啊。有时候我们把工作中的讨论,当成了一场零和游戏,就是我赢你就得输。但其实大部分时候,它可以是双赢的。退让,或者说妥协,就是为了找到那个双赢的方案。

王雨:嗯,让我想起一个词,“退一步,海阔天空”。你让出的那一步,其实是给了彼此更大的空间。

李明:但是,王雨,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不能总是让步,对吧?如果什么事情都让,那我们不就成了一个没有自己想法、没有原则的人了吗?在某些情况下,坚持“对”的事情,是非常必要的。

王雨:你说到了关键点上。所以,我们需要学会判断,什么时候该“争”,什么时候该“让”。你是怎么看的?

李明:我觉得,首先要分清楚什么是“原则问题”,什么是“非原则问题”。

王雨:这个怎么理解?可以举个例子吗?

李明:可以。比如,如果一个公司决定要做假账来欺骗投资者,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原则问题,关系到诚实和法律。这种事情,你绝对不能退让,必须要坚持“对”的,站出来反对。但是,如果只是同事之间讨论,下午茶是喝咖啡还是喝奶茶,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非原则问题”。你喜欢咖啡,他喜欢奶茶,谁对谁错?没必要争论,轮流买或者各买各的就好了。

王雨:我明白了。原则问题,关系到我们的核心价值观、道德和法律底线。这种时候,我们必须坚持。而非原则问题,更多是和个人习惯、口味、偏好有关,没有绝对的对错。在这些事情上纠缠不休,就非常浪费时间和精力,还会破坏关系。

李明:正是这样。生活中的大部分争论,其实都属于后者。比如,去哪里旅游,晚饭吃什么,一部电影好不好看,甚至今天我跟小张争论的那个用户界面问题,严格来说,也算不上原则问题。

王雨:说到这个,我想起一个文化上的概念。在中国,我们常常会说要“给别人面子”。

李明:对,“面子”文化。

王雨:嗯。有时候,在一些非原则的公开场合,即使你觉得对方说得不对,如果你当场指出来,让他下不了台,就是不给他“面子”。这会让他觉得很尴尬,甚至会恨你。聪明的做法是,私下里再用一种比较温和的方式跟他沟通。在大家面前让他“赢”,其实就是一种社交智慧。

李明:没错。保护别人的“面子”,其实就是保护了关系。不过,这对我们很多正在学中文的听众朋友来说,可能有点难。李明,比如我想表达不同的意见,但是又不想听起来太直接、太伤和气,用中文应该怎么说呢?我总是担心会冒犯别人。

李明: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很多学习者会遇到的困难。其实有一些很实用又很礼貌的句式。比如说,你不同意对方的看法,可以先肯定,再说不同。你可以说:“嗯,你说的有道理,不过我有一个不同的想法,你看这样行不行……”

王雨:哦,这个好!先肯定对方,让他感觉被尊重了。

李明:对。或者你可以用比较委婉的提问方式,而不是直接否定。比如:“你的方案很好,但是关于成本这方面,我们是不是需要再考虑一下?”

王雨:这个方法也很棒,听起来像是在邀请对方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在挑战他。

李明:是的。还有一种很简单的方式,就是把“你错了”换成“我的看法可能不太一样”。把焦点从评判对方,转移到表达自己的观点上。比如可以说:“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 这样就温和多了。

王雨:太有用了!总结一下就是:先肯定后转折;用提问代替否定;多说“我怎么看”,少说“你怎么错”。这样既能表达自己,又能照顾到对方的感受。

李明:我们聊了这么多,我感觉对这个话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年轻的时候,我们急着向世界证明自己是对的,渴望通过“赢”来获得认可。

王雨:是啊,就像一只小公鸡,总要把自己的羽毛都竖起来,告诉别人自己最强壮。

李明:这个比喻很形象。但是,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长,会慢慢发现,内心真正的强大,不是来自赢过别人,而是来自内心的平静和和谐的关系。

王雨:嗯。当你不再需要通过争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时,你就真的成熟了。

李明:我想到一个关于水的比喻。我觉得人的成长就像水一样。年轻的时候,我们是冰,很坚硬,有棱有角,遇到障碍物,宁可碎掉,也不愿意改变方向。

王雨:对,很容易受伤,也容易伤害别人。

李明:而成熟的人,就像是水。水很柔软,但非常有力量。它遇到石头,不会去硬碰硬,而是会选择绕过去,继续向前流。它的目标是流向大海,不会因为一块石头而停下自己的脚步。

王雨:这个比喻太美了,也太有哲理了。“让”就是那种水的智慧,绕过那些不必要的障碍。我们的目标是人生的幸福和成长这片大海,而不是路上的某一块石头。

李明:是的。学会退让,不是懦弱,而是我们内心变强大的证明。因为你足够自信,所以不再需要用每一次的“赢”来武装自己。你放过了那些不重要的对错,其实是放过了那个容易焦虑和愤怒的自己。

王雨:说得真好,“放过了别人,也放过了自己”。当我们不再纠结于小事,我们就会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比如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健康、我们的梦想。这才是真正的长大。

李明:没错。所以回到我们最开始的话题,“对”也许能让我们赢,但“让”才能让我们真正地成长。

李明:好了,今天聊得真开心。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吧。关于生活中的“争”与“让”,我们好像得到了几个有用的想法。第一,就是要学会区分什么是原则问题,什么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在原则问题上要坚持,但在小事上不必纠缠。

王雨:对,不要为了一杯奶茶跟朋友吵架。

李明:(笑) 第二,在表达不同意见时,要注重方式方法。可以先肯定对方,或者用提问的方式,这样既能表达观点,又能维护关系。这是一种沟通的智慧。

王雨:也是一种善良。

李明: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明白“让”不是输,而是一种更高级的智慧和内心强大的表现。它能帮助我们把精力集中在更重要的人生目标上,让我们成为一个更成熟、更从容的人。

王雨:说得太好了!朋友们,如果你们想复习今天的内容,我们把这次对话的完整文字稿——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每一句话——都放在了博客上。地址是 chinesedailypodcast.blogspot.com。

王雨:那么听众朋友们,你们呢?有没有过一次经历,让你觉得“让一步”比“争个明白”更好?或者,你是不是也正在学习如何更智慧地处理分歧?欢迎在我们的博客下面留言,分享你的故事!我们很期待看到你们的分享。

李明:好的,那么这期的《每天中文》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听。

王雨:我们下次再见!

李明:再见。

王雨:拜拜!

✍️ 词汇 & 语法 / Vocabulary & Grammar

Let's learn some useful HSK 3-4 words and grammar patterns from today's podcast:

心累 (xīn lèi)

Meaning: Mentally exhausted; heart-weary.

Explanation: This is a very common term that describes a type of exhaustion that isn't physical. It’s the feeling of being emotionally or mentally drained from stress, difficult social interactions, or overthinking.

Example: 是……心累。今天开会的时候,为了一个很小的技术问题,我和小张在会上争了半天。

说服 (shuō fú)

Meaning: To persuade; to convince.

Explanation: An HSK 4 verb used when you try to make someone agree with your point of view through reasoning and argument.

Example: 我们俩都拿出很多数据和理由,想说服对方,还有部门的领导。

咄咄逼人 (duō duō bī rén)

Meaning: To be aggressive and overbearing (in speech).

Explanation: This is a chengyu (idiom) used to describe someone whose manner of speaking is forceful, putting pressure on others and making them feel uncomfortable. The podcast helpfully explains its meaning right after it's used.

Example: 那时候的我,可能有点……咄咄逼人。

原则 (yuán zé)

Meaning: Principle; doctrine.

Explanation: This is the key HSK 4 noun used in the episode to distinguish what is worth arguing for (a "principle issue" - 原则问题) versus what isn't. It refers to a fundamental belief or rule.

Example: 首先要分清楚什么是“原则问题”,什么是“非原则问题”。

委婉 (wěi wǎn)

Meaning: Tactful; indirect; euphemistic.

Explanation: This HSK 5 adjective describes a gentle and indirect way of speaking to avoid being too blunt or offensive. It's the goal when trying to disagree politely.

Example: 或者你可以用比较委婉的提问方式,而不是直接否定。

💬 互动 / Engagement

As our hosts asked at the end: Have you ever experienced a situation where you felt it was better to "yield" than to win an argument? Share your story in the comments below. We'd love to learn from your wisdom!

Enjoy this podcast? Please consider supporting our work to help us keep creating! 👉 buymeacoffee.com/chinesedailypodcas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