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dcast #22|HSK 2-3 | 不只是语言,还是文化!Learn Culture Through Everyday Chinese

🎙️ Podcast #22|HSK 2-3 | 不只是语言,还是文化!Learn Culture Through Everyday Chinese

Welcome to Chinese Daily Podcast | 每天中文 blog.

📌 目录 / Table of contents

🎧 音频 / Audio

📝 简介 / Introduction & Timestamp

Ever felt confused by a friend's reaction in Chinese, even when you used the right words? In this episode, Wang Yu shares her frustration about a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 after giving a birthday gift. Her friend, Li Ming, explains why learning Chinese is about more than just vocabulary—it's about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e behind the words. Join them to discover the real meaning of common phrases like "吃饭了吗?" (Have you eaten?) and why politeness can sometimes look like rejection. This is a must-listen for anyone who wants to connect with Chinese speakers on a deeper level!

Timestamp:

  • 00:00 - Intro
  • 00:36 - The Gift Misunderstanding: Why did her friend say "No, no!"?
  • 04:14 - "吃饭了吗?" (Have you eaten?): The greeting that's not really about food.
  • 06:12 - "辛苦了" (You've worked hard): A warmer way to say "Thank You".
  • 08:50 - The Analogy: Language is the clothes, culture is the person.
  • 11:48 - How to learn culture? Ask your friends!

✅ 要点 / Key Takeaways

  • Chinese politeness (客气) often involves an initial refusal of gifts or favors as a sign of humility and to show that the relationship is more valued than the item.
  • Many common phrases like "吃饭了吗?" (Have you eaten?) are idiomatic greetings rooted in cultural history, not literal questions. Understanding this context is key to natural conversation.
  • Expressions such as "辛苦了" (You've worked hard) carry a deeper emotional weight than their direct translations, allowing you to acknowledge effort and show sincere appreciation.
  • To truly connect with people, learning the culture behind the language is just as important as learning the grammar and vocabulary. Misunderstandings can be great learning opportunities.

🌏 文化注解 / Cultural Note

A key theme in this podcast is the concept of 客气 (kèqi), which translates to "polite" or "modest." In many Western cultures, direct acceptance and immediate thanks are the norm when receiving a gift. However, in Chinese culture, being "kèqi" often means politely refusing a gift or compliment a few times before accepting. This isn't a sign of dislike; rather, it's a gesture of humility. It communicates that you value the friendship and the giver's presence more than the material object and that you don't want to be a burden. Understanding this cultural nuance can prevent misunderstandings and help you appreciate the subtlety of Chinese social interactions.

📄 文本 / Transcript (Click to expand/collapse)

王雨: 李明,我今天有点儿不高兴。

李明: 怎么了,王雨?你看起来真的不太高兴。发生什么事了?

王雨: 唉,是我的一个中国朋友,叫小月。今天是她的生日,我送给她一个礼物。

李明: 送礼物?这是好事啊。为什么不高兴呢?你的朋友不喜欢你的礼物吗?

王雨: 我不知道。我觉得我的礼物很好,是一本很漂亮的书。可是,我给她的时候,她一直说: “不要,不要,你太客气了!”

李明: 哦?然后呢?

王雨: 然后我把礼物放在她桌子上,她看了看我,没说“谢谢”,也没马上看那个礼物。我觉得她可能真的不喜欢。我是不是做错了?

李明: (笑)王雨,你没有做错。你的朋友小月,她也不是不喜欢你的礼物。

王雨: 那……那是为什么?我真的不明白。在中国,朋友送礼物,不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吗?

李明: 当然是高兴的事情。但是,你遇到的这个问题,不是语言的问题,是文化的问题。

王雨: 文化?你说的是……文化?

李明: 对。你看,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来了。学中文,我们不只是学“你好”、“谢谢”、“再见”。我们还要学中文后面的东西,就是中国的文化。

王雨: 文化……这个词很大。我只是想和朋友说说话,送个礼物,怎么就和文化有关系了呢?

李明: 关系很大。我先跟你说你朋友小月的事情。在中国,一个好朋友给你礼物,我们心里非常高兴。但是,我们常常不会马上说: “太好了!谢谢你!”

王雨: 啊?为什么?在我们国家,我们会马上说谢谢,然后打开礼物。

李明: 嗯,这就是文化不一样的地方。中国人常常很客气。当朋友给我们礼物的时候,我们先说“不要,不要”,是想告诉朋友: “你来我的生日,你这个朋友,比礼物重要。你花钱买东西,我不好意思。”

王雨: 哦……所以,她说“不要”,不是真的不要?

李明: 对!她不是真的不要。她是在说: “你太好了,谢谢你为我着想。” 这是一种客气,一种礼貌。她可能说了两三次“不要”以后,还是会很高兴地收下你的礼物。

王雨: 原来是这样!那我明白了。她不是不高兴,她是太客气了。这是一个误会。

李明: 是的,一个很小的文化误会。你看,你中文说得很好,你知道“礼物”这个词,也知道怎么说“祝你生日快乐”。但是因为不了解这个小小的文化习惯,你就不高兴了,你的朋友可能也觉得有点儿奇怪。

王雨: 对对对,我现在觉得好多了。谢谢你,李明。不过,这也让我有了一个新问题。

李明: 什么问题?

王雨: 学中文已经有点儿难了,要学习很多汉字,很多词,还有语法。现在,我还要学习文化?天啊,这太多了,也太复杂了。我只是想会说,会听,不就可以了吗?

李明: 我明白,我完全明白。很多学中文的外国朋友,都和你有一模一样的问题。他们会问: “我为什么要知道中国人怎么送礼物?我为什么要知道这些复杂的东西?”

王雨: 是啊是啊!你懂我!

李明: 我当然懂。但是,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有没有听过你的中国朋友问你: “吃饭了吗?”

王雨: 听过!我的朋友小张,他每天都问我: “王雨,吃饭了吗?” 我觉得他很奇怪。他为什么那么关心我吃饭不吃饭?

李明: (笑)那你一般怎么回答?

王雨: 我一般回答: “吃了。我吃了一个苹果和一点儿米饭。” 或者 “还没吃”。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他好像也并不真的想知道我吃了什么。

李明: 这就对了!因为“吃饭了吗?” 这句话,在很多时候,它的意思不是“Did you eat?”,它的意思是“你好吗?”

王雨: 什么?“吃饭了吗”是“你好吗”?这……这太有意思了。为什么?

李明: 因为在很久以前,中国很多人没有很多东西吃,吃饭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朋友见面,问你“吃饭了吗?”,是真的在关心你,关心你过得好不好。现在,大家都有饭吃了,但是这个习惯还在。它成了一种打招呼的方式,一种朋友之间的关心。

王雨: 哇!我今天学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所以下次小张再问我“吃饭了吗?”,我应该怎么回答?

李明: 你可以简单地说“吃了,你呢?”,这就好像在说: “我很好,你呢?” 你不需要告诉他你吃了什么。你看,这就是词语里的文化。如果你只知道“吃饭”的意思,你就不能真的明白你的中国朋友。

王雨: 我懂了。这比只学习词语有意思多了。还有别的例子吗?

李明: 当然有。比如,你学习了“谢谢”和“不客气”。但是,你有没有听过“辛苦了”这个词?

王雨: 听过。我的中文老师下课的时候,我们对她说“老师再见”,她对我们说“同学们再见”。然后,我听见有的中国同学对老师说: “老师,您辛苦了!” 我当时不明白,“辛苦”的意思不是累吗?为什么说老师累了?

李明: “辛苦了”是一个非常、非常有用的词。它的意思是说,我看到了你的努力,我感谢你的付出。它比“谢谢”更温暖。你对你的老师说“您辛苦了”,老师会觉得,你知道她上课很努力,你很感谢她,她会非常高兴。

王雨: 哦!所以,我不但可以对老师说,我还可以对别人说?

李明: 对。比如,有朋友开车送你回家,你可以说“辛苦了”。快递员给你送来东西,你也可以说“辛苦了”。这表示你看到了他们的工作和帮助,并且感谢他们。

王雨: 这个词真好。我觉得“辛苦了”比“谢谢”更有感情。

李明: 没错。我们再想一个简单的例子。颜色。你喜欢什么颜色?

王雨: 我喜欢蓝色。

李明: 蓝色很好。那在中国,你觉得什么颜色最特别?

王雨: 嗯……红色?我看到很多红色的东西。过新年的时候,有很多红色的灯笼。

李明: 对!就是红色。红色在中国文化里,是非常重要的颜色。它代表高兴、开心、好运气。

王雨: 所以结婚的时候,新娘会穿红色的衣服?

李明: 是的,以前是这样。现在很多人也穿白色的婚纱,但是红色还是很重要。过新年,也就是春节的时候,长辈会给孩子红色的红包。

王雨: 我知道红包!里面有钱!

李明: 对,红包是红色的,代表我们给你好的祝福和运气。所以你看,颜色这么简单的东西,在不同的文化里,它的意思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你不知道红色在中国文化里的意思,你可能就不明白为什么到处都是红色。 ----------------

王雨: 听你这么说,我现在觉得,学文化好像不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反而很有意思。它能帮助我解决很多“为什么”。

李明: 是的。王雨,我们可以这样想: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就像衣服和人的关系。

王雨: 衣服和人?这是什么意思?

李明: 语言,就是我们说的话,我们写的字,它就像一件一件漂亮的衣服。你可以学习很多词语,很多语法,就像你有很多很多漂亮的衣服。

王雨: 嗯,我有很多“衣服”。

李明: 但是,文化是什么呢?文化就是穿这些衣服的那个人。如果你只看一个人的衣服,你不了解这个人。你不知道他为什么笑,为什么不高兴。你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他喜欢什么,害怕什么。

王雨: 我好像有点儿明白了。

李明: 你学习了中国的文化,就好像你开始认识“穿衣服的这个人”了。你知道他为什么在收到礼物的时候说“不要”,你知道他为什么问你“吃饭了吗”,你知道他为什么那么喜欢红色。你开始懂他了。

王雨: 这个比喻太好了!语言是衣服,文化是人。如果我只学语言,不学文化,那我只是认识了一件衣服,不认识这个人。我和我的中国朋友,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好朋友。

李明: 可以这么说。语言帮助你和他们说话,文化帮助你和他们的心说话。

王雨: 和他们的心说话……你说得真好。那,李明,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文化这么大,我应该从哪里开始学呢?

李明: 这正是我要说的。你不需要觉得学文化很难,很累。你不需要去买一本很厚的关于中国文化的书。

王雨: 那我应该怎么做?

李明: 就从你身边的小事开始。就像你今天遇到的礼物的事情。下次,当一个中国朋友说了一句有意思的话,或者做了一件你不太明白的事,你不要害怕,也不要不高兴。你可以笑着问他。

王雨: 直接问他?

李明: 对!你可以问: “你为什么这么说呀?这句话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吗?这是不是你们的文化?”

王雨: 他们会告诉我吗?

李明: 当然!中国朋友会非常高兴告诉你。因为你问这个问题,说明你不是只想学“你好,谢谢”,你是真的想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文化。他们会觉得你是一个非常好的朋友。

王雨: 这是个好主意!我不用自己去猜,我可以问我的朋友。这样我不仅能学到文化,还能和朋友的关系更好。

李明: 完全正确。所以,把每一次“不明白”,每一次“小小的误会”,都看作一次学习文化的好机会。这样学,是不是就轻松多了,也有意思多了?

王雨: 是!我现在觉得充满希望。我以后要多问“为什么”!

李明: 好的。今天我们从一个送礼物的“误会”开始,聊了很多关于语言和文化的事情。时间过得真快。

王雨: 是啊。我今天真的学到了很多。

李明: 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聊到的几个重要的词吧。最重要的一个,当然是“文化”。然后,我们说到了送“礼物”的习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颜色,“红色”。

王雨: 嗯!我们还学了两个非常有用的句子。一个是用作打招呼的“吃饭了吗?”,还有一个是表示感谢别人努力的“辛苦了”。当然,还有我遇到的那个让我不高兴的小问题,那个“误会”。我现在知道,误会是学习的开始。

李明: 说得太好了。希望今天我们的聊天,能帮助到正在学习中文的朋友们。

王雨: 是的!那听我们播客的朋友们,我想问问你们: 你们在学中文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有意思的文化故事呢? 比如一个词,一句话,或者一件小事,让你觉得“哦,原来是这样!”。如果你们有这样的故事,非常欢迎告诉我们。

李明: 我们很期待听到你们的故事。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吧。

王雨: 嗯,下次再聊!

李明: 再见!

王雨: 拜拜!

✍️ 词汇 & 语法 / Vocabulary & Grammar

Let's learn some useful HSK 2-3 words and grammar patterns from today's podcast:

文化 (wénhuà)

Meaning: Culture.

Explanation: This is the core theme of the episode. It refers to the customs, ideas, and social behaviors of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 As Li Ming explains, language is the "clothing" and culture is the "person."

Example: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就像衣服和人的关系。 (Yǔyán hé wénhuà de guānxì, jiù xiàng yīfú hé rén de guānxì.)

客气 (kèqi)

Meaning: Polite; modest.

Explanation: A crucial cultural concept. It describes the act of being polite, often by refusing a gift or help at first to show humility and that you don't want to inconvenience others.

Example: 可是,我给她的时候,她一直说:“不要,不要,你太客气了!” (Kěshì, wǒ gěi tā de shíhòu, tā yīzhí shuō: “Bùyào, bùyào, nǐ tài kèqìle!”)

误会 (wùhuì)

Meaning: Misunderstanding.

Explanation: This noun or verb describes a situation where you fail to understand someone or something correctly. The entire podcast begins with a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

Example: 是的,一个很小的文化误会。(Shì de, yīgè hěn xiǎo de wénhuà wùhuì.)

吃饭了吗? (chī fàn le ma?)

Meaning: Have you eaten? (Literal); How are you? (Cultural greeting).

Explanation: A common greeting in China. While it literally asks about eating, its function is often just to say "Hello" and show friendly concern, similar to "How's it going?" in English.

Example: 因为“吃饭了吗?” 这句话, 在很多时候, 它的意思不是 “Did you eat?”,它的意思是 “你好吗?” (Yīnwèi “chīfànle ma?” zhè jù huà, zài hěnduō shíhòu, tā de yìsi bùshì “Did you eat?”, tā de yìsi shì “nǐ hǎo ma?”)

辛苦了 (xīn kǔ le)

Meaning: You've worked hard; Thank you for your hard work.

Explanation: A versatile and warm phrase used to thank someone for their effort, labor, or trouble. It's more personal than a simple "谢谢" (thank you) because it acknowledges the other person's hard work.

Example: 快递员给你送来东西, 你也可以说“辛苦了”。(Kuàidì yuán gěi nǐ sòng lái dōngxī, nǐ yě kěyǐ shuō “xīnkǔle”.)

红包 (hóngbāo)

Meaning: Red envelope; red packet.

Explanation: A red envelope containing money, traditionally given during holidays like Chinese New Year or special occasions like weddings. The red color symbolizes good luck and blessings.

Example: 过新年, 也就是春节的时候, 长辈会给孩子红色的红包。(Guò xīnnián, yě jiùshì chūnjié de shíhòu, zhǎngbèi huì gěi háizi hóngsè de hóngbāo.)

💬 互动 / Engagement

Li Ming and Wang Yu's conversation was sparked by a simple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 What about you? Have you ever had a funny, confusing, or insightful experience while learning Chinese? Maybe a phrase you misunderstood or a custom that surprised you? Share your story in the comments below! We'd love to hear how you're navigating the beautiful complexities of Chinese culture.

Enjoy this podcast? Please consider supporting our work to help us keep creating! 👉 buymeacoffee.com/chinesedailypodcast

Comments